【文艺观潮】
作者:尹一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作为传播效果最好、影响力最大的文艺形式之一,中国电影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传统。历代电影人或聚焦民族大义,或厚植家国情怀,或歌颂勤劳勇敢,塑造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讲述了一段段经久不衰的中国故事。伴随着时代发展,艺术创作的技术手段与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无论如何变化,中华血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通过更加多元、丰富的表现形式长存于电影作品之中,展示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魅力。
《地道战》剧照 资料图片
始终如一的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既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所成就的深厚文化积淀,也反映出中华儿女在历史的实践经验中所凝聚的民族意识、民族信仰与价值观念。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国人民始终以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直面挑战,勇敢地承担着时代使命。与之对应的,在中国电影发展的不同阶段,电影人也创作出风格各异、类型多元,带有鲜明时代烙印,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影片。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左翼电影运动应运而生,生产了《渔光曲》《马路天使》等一批富有进步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影片,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创作高峰,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此后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陆续成立,《青春之歌》《永不消逝的电波》《地道战》等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影片相继问世。这些作品着力塑造富有家国情怀的英雄人物,表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长转变以及所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惧牺牲的精神。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从一名知识分子成长为坚强勇敢的无产阶级战士,最终走上革命道路。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与何兰芬为了革命事业和信仰扮演夫妻进行情报工作,牺牲小我。李侠牺牲时,通过电报发出的最后一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今天想来仍感人至深,李何二人也成为此后诸多影视作品塑造地下党的形象蓝本。在这一时期,英雄气节、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是中国电影中体现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夺冠》剧照 资料图片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经历产业化改革等一系列变化,掀起了一股兼具思想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新主流电影创作风潮。这类影片以军旅、战争题材居多,往往以强类型、强叙事再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节点。随着创作理念和制作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影的叙事手段更加丰富,对历史场景的再现愈加真实而动人心魄。例如《长津湖》《狙击手》等将动作、狙击等类型元素叠加,用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展现战争的惊险刺激,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勇敢无畏的牺牲奉献,以及始终如一的家国情怀。
开放包容的人文内涵
中国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多元文化百花齐放,也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一方面,中国电影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解读与故事新编中,一边提取原典中的精神内核,一边通过类型、叙事、视听形式的守正创新,达成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当代再现。近年来,动画电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尤为引人注目。《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将《西游记》中的唐僧改编为小和尚江流儿,反而将其大智若愚、大道至简的至善至纯表现得更为透彻。《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延续《封神演义》故事里哪吒勇敢追求自由的性格,借由“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台词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长安三万里》通过对高适和李白的故事讲述完成了对唐代文人的群像书写。影片中融入几十首唐诗,大气磅礴地展现盛唐文脉与文人气节,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人文素养、审美趣味的培养大有裨益。
《长津湖》剧照 资料图片
剧情片中的人文精神则更多地体现在对“人”的观照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华文化自古强调以人为本,这种人文精神也体现在中国电影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之中。从左翼电影运动开始,电影人始终将创作目光投向“大众每天都会遇见的人”。《一江春水向东流》《人到中年》《黄金年代》展现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我不是药神》《八角笼中》等刻画普通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这些现实题材影片试图将社会性与商业性结合,传递出不凡的人性光辉。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还表现为爱好和平、开放包容,这些内容也蕴藏于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中。比如,《流浪地球》中世界各国团结协作、众志成城对抗灾难,启动发动机推进“流浪地球”计划的叙事设计,有别于西方科幻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科幻类型。
坚忍不拔的拼搏意识
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是支撑中国人民克服逆境、走向富强的重要精神内核,也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表现内容。在银幕上,许多经典人物形象秉持着生命不息、拼搏不止的信念,通过不懈奋斗实现自我价值、投身国家建设。
体育题材电影是拼搏精神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体育精神强调决不放弃、勇攀高峰,电影能通过丰富的叙事和视听语言手段将其有效传递给观众。从中国首部体育题材电影《体育皇后》到体育片的经典之作《女篮5号》,体育电影一直力图塑造有血有肉、不断成长的运动员形象。运动员往往会经历伤病低谷,又一次次重新振作起来,这正是拼搏精神的直接体现,直到今天依然是体育题材永恒不变的叙事主题。近年来,《夺冠》《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攀登者》等影片,尽管聚焦排球、乒乓球、登山等不同体育项目,但都表现了中国运动员在艰苦的训练生活和残酷的竞技环境中坚忍不拔、突破极限的过程。逆流而上、迎风而行,不懈挑战巅峰的精神,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分外动人。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剧照 资料图片
运动员之外,从事不同职业的平凡英雄也是电影对拼搏精神的具象化呈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电影书写普通人奋力拼搏的故事。这些人物往往来自普通家庭,从事着普通的工作,却能在重大考验面前突破自我、战胜困难,承担起社会责任。例如,《峰爆》中的铁建工程师洪翼舟与曾为铁道兵的父亲老洪,在面临重大地质灾害时挺身而出,与山洪风暴展开生死搏斗。《中国机长》中的刘长健机长与机组人员在遭遇飞行罕见险情时临危不乱组织迫降,体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烈火英雄》以消防员为主角,聚焦他们在油罐区火灾的重大考验中赴汤蹈火、逆行救援的动人事迹。这些影片中,普通人坚强不屈、不惧牺牲,以凡人之躯对抗巨大的灾难和挑战,创造“奇迹”,也传递出中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的强烈使命感。
拼搏精神还体现在白手起家、实现个人价值的创业故事中。在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中,表现劳动人民为建设家乡、追求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影片屡见不鲜。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到近年来的《我和我的家乡》《奇迹·笨小孩》,主人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往往也通过努力造福更多普通人。在此,个人成长、自我实现的个人叙事与国家振兴、社会发展的宏观叙事交汇融合,每个个体的努力奋斗也凝聚为整个民族的拼搏精神,引起观众共鸣。
资料图片
民族精神的精髓不限于此,它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能继承过去又能超越传统。这就给电影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深刻厚重的底蕴。所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通过影像作品表现民族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电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